《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近日印發,這是時隔37年重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配套文件,勾畫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具體“路線圖”,將影響7.5億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的生活!其中關于新建住宅將推廣街區制即逐步開放封閉小區的內容也成了近期業內外專家及大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點。當時曾有不少網友戲稱要求先開放單位大院,并效仿國外的市政廳開放政府辦公樓。
而就在幾天前,上海徐匯區政府正式開放了坐落于大院內的徐家匯大修道院,對外開放整個建筑的底樓作為公共文化空間展示徐匯區變遷,二樓至四樓則是區政協和區人大常委會的辦公用地,成為上海首個對市民開放的政府大院。
而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開放到底是要開放什么?又會對生活和城市帶來哪些影響?小鼎就這一系列話題專訪了鼎世集團吳旭輝先生。
Q1. 對于近期逐步開放封閉小區的政策,您持什么態度?
我很支持這個政策。雖然這個政策一經公開引發熱議,眾說紛紜,唱衰者多。而我聽聞后第一個直覺判斷這是件好事,會對中國傳統優秀的社會文化復蘇起重要作用。凡事都有對立面,如果可從全面、開放、發展的視角來審視這個政策,會更有意義,而不耽著于細枝末節的利弊,而是發源溯流。
Q2. 有些人將開放封閉小區理解為“拆墻運動”,您是如何理解開放封閉小區和街區制的?
對于這種將開放封閉小區和野蠻“拆墻運動”等同起來的論調我并不認同的。我理解的開放封閉小區,不是拆圍墻,更不是大拆大建。管理意見中所針對的封閉小區主要是指那些阻隔城市交通的大規模割據封閉的小區,一些規模不大、對交通影響不大的小區可以保留。而街區則是城市大規模集聚人群后的精華體現,通常說城市中心里街區的風貌直接代表城市的文化與經濟水平。
Q3. 您認為開放封閉小區和推行街區制將帶來哪些變革?
開放小區不只是空間、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更是個意識形態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近5-10年發生了很多事,現在社會和人們的意識形態自我封閉性太強。開放小區不只是打開小區,還是打開生活環境和心態。會有兩點集中體現:1.實現社會資源的再分配。2.通過開放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間和街區風貌建設逐步引導恢復傳統文化中人文、自然、睦鄰互通的社會價值。
很多人反對開放的原因是“小區是我的”,這體現的是自我保護、自我封閉意識。私密、封閉,背后還隱藏著某種優越感。還有很多人不愿放棄封閉小區的理由是治安問題。社區內的安全不應該只是保安的問題。回想我們小時候,社區的氣氛是鄰里交流互助。中國傳統的居住模式也是自然的組團式,更有“遠親不如近鄰”之說。我認為,越是在治安不好地方越應該促進開放,守望互助,互相幫助,倡導共同維護周邊環境。圍墻不能根本解決治安問題,建圍墻造成的對立感反而引發更多治安問題。封閉式小區助長了貧富差距感和仇富心態使社會矛盾激化,會加劇社會問題。
開放了,墻消失了,內外之別和高下對立也沒有了。不妨把小區開放看成心態打開,人心回歸的路徑。
Q4. 一份網上調查顯示約25%接受調查的網民表示最擔心“停車場、綠地、健身”等小區公共資源被占用,對于這方面您是如何看的?
這個反映的是針對物權問題的衍生觀點,和擔心安全性等問題一樣,本質都會推溯到對私權與公共利益的博弈論證。我認為技術性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民調、法制、法律規范等去逐步調和完善。而社會公知、社會文化以及民眾心態等的重新轉向和樹立必然要經歷一個去濁存清的蘊化歷程。
Q5. 對于開放封閉小區和建設街區制,地產業內人士很多持有悲觀態度。您覺得這個政策對于中國目前的城市建設發展走勢將起到什么作用?
從城市建設層面看,街區制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也是對世界城市規劃經驗的總結。對比國外,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微循環是健康的,小區道路與城市主干道是聯通關系。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確實影響了路網的布局,會造成交通擁堵、影響市民出行。打開封閉小區,提倡“窄馬路、密路網”,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可以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環,重建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方式,既便利當地社區居民出行,又能促進節能減排。以往,農村問題在中國很重要。然而現在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問題也覆蓋了現今經濟、社會很多方面的問題。新常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傾斜,今后,解決好城市問題對中國更重要。
從城市產業結構發展層面來看,其實,封閉隔絕是雙向的。外面的進不來,里面的也出不去。封閉式小區只有很少的出入口與城市聯通,出了小區都是路,很寬的城市道路,出門必須得開車,引發交通擁堵和能源浪費。城市的便利性和交通發展水平與城市活力也息息相關。圍墻隔絕,城市的公共空間都被小區花園擠占,人無法流動、聚集,封閉式社區很難形成街區活力,社區“貧血”,又怎么能給服務業和商業留下發展的機會呢?
Q6. 針對逐步開放封閉小區并推進新建住宅的社區制,您覺得會給國內的房地產和商業地產生態產生哪些影響?
這個問題我還沒完全思考清晰,但相信一定會有大變化。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會大力助推中國社區商業中心的蓬勃發展。
其實從商業角度來看,封閉與否沒有太大區別。之前的底商與開放后的社區商業并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以前底商是對外的,開放后可能是城市和社區共同管理,對小區內外互通。以往對商業地產的理解是封閉的,小區開放將會讓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會給國內商業地產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我認為是個利好。
小區開放后,人自由流動,街區空間界面增加,門口都可以是商業,可以引入更多社區商業和底層商業,有利于將更多商業和服務帶入社區,產生更多交互、交往空間。從這個角度講開放小區對將來業態升級和服務管理提高是有益的,也可以帶來服務業的整體發展。
Q7. 鼎世對于建設街區制帶來的市場變化將有哪些策略調整?在業務和技術儲備方面是否計劃有所舉措?
我們相信開放式街區是先進的,也會積極研究和提升相關業務能力。我們會從秉持鼎世一貫的將國際高度與中國深度相融合的理念,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會研究中國傳統城市、街區與居住模式,探索符合國人文化心理的人居解決方案;二是會與國際接軌,多走出去,考察和研究國外現代化城市規劃和社區營造案例,多請進來,邀請專家開展培訓與合作。
感謝您接受訪問,對于開放小區和建設街區制您還有什么想補充的嗎?
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有形無形的墻都在不斷被推倒。我認為開放小區是與時俱進之舉,擁護封閉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形態,開放小區即敞開人心,只是需要一個接受過程。開放小區關乎意識形態和民族性,而意識形態的改變將對今后發展產生長遠的良性影響。